Skip to content

Commit d4b04bb

Browse files
牛客网华为机试
1 parent 33ab46f commit d4b04bb

File tree

117 files changed

+24522
-0
lines changed

Some content is hidden

Large Commits have some content hidden by default. Use the searchbox below for content that may be hidden.

117 files changed

+24522
-0
lines changed
Lines changed: 15 additions & 0 deletions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15 @@
1+
niuke_huae_jishi介绍
2+
3+
本项目是牛客网上华为机试题的相关介绍
4+
5+
主要包含
6+
7+
* 题目描述
8+
* 思路
9+
* java代码(经过测试)
10+
* 总结
11+
12+
同时,也包含了每个相关专题的思路和总结
13+
14+
在markdown文件夹里是markdown文件
15+
Lines changed: 307 additions & 0 deletions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307 @@
1+
#### 动态规划问题详解
2+
3+
##### 前言
4+
5+
在找工作笔试刷题的过程中,对于动态规划问题不熟悉,找了很多资料,最终发现知乎上的一个回答不错,这里对其进行简单总结。
6+
7+
原回答链接如下:<https://www.zhihu.com/question/23995189>
8+
9+
##### 生活中的动态规划
10+
11+
先来看看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事吧——假设您是个土豪,身上带了足够的1、5、10、20、50、100元面值的钞票。现在您的目标是凑出某个金额w,需要用到尽量少的钞票。
12+
13+
依据生活经验,我们显然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:能用100的就尽量用100的,否则尽量用50的……依次类推。在这种策略下,666=6×100+1×50+1×10+1×5+1×1,共使用了10张钞票。
14+
15+
这种策略称为“贪心”:假设我们面对的局面是“需要凑出w”,贪心策略会尽快让w变得更小。能让w少100就尽量让它少100,这样我们接下来面对的局面就是凑出w-100。长期的生活经验表明,贪心策略是正确的。
16+
17+
但是,如果我们换一组钞票的面值,贪心策略就也许不成立了。如果一个奇葩国家的钞票面额分别是1、5、11,那么我们在凑出15的时候,贪心策略会出错:
18+
* 15=1×11+4×1 (贪心策略使用了5张钞票)
19+
* 15=3×5 (正确的策略,只用3张钞票)
20+
21+
为什么会这样呢?贪心策略错在了哪里?
22+
23+
**鼠目寸光。**
24+
25+
刚刚已经说过,贪心策略的纲领是:“尽量使接下来面对的w更小”。这样,贪心策略在w=15的局面时,会优先使用11来把w降到4;但是在这个问题中,凑出4的代价是很高的,必须使用4×1。如果使用了5,w会降为10,虽然没有4那么小,但是凑出10只需要两张5元。
26+
27+
在这里我们发现,贪心是一种**只考虑眼前情况**的策略。
28+
29+
那么,现在我们怎样才能避免鼠目寸光呢?
30+
31+
如果直接暴力枚举凑出w的方案,明显复杂度过高。太多种方法可以凑出w了,枚举它们的时间是不可承受的。我们现在来尝试找一下性质。
32+
33+
重新分析刚刚的例子。w=15时,我们如果取11,接下来就面对w=4的情况;如果取5,则接下来面对w=10的情况。我们发现这些问题都有相同的形式:“给定w,凑出w所用的最少钞票是多少张?”接下来,我们用f(n)来表示“凑出n所需的最少钞票数量”。
34+
35+
那么,如果我们取了11,最后的代价(用掉的钞票总数)是多少呢?
36+
37+
明显$cost=f(4)+1=4+1=5$,它的意义是:利用11来凑出15,付出的代价等于f(4)加上自己这一张钞票。现在我们暂时不管f(4)怎么求出来。
38+
39+
依次类推,马上可以知道:如果我们用5来凑出15,cost就是$f(10)+1=2+1=3$ 。
40+
41+
那么,现在w=15的时候,我们该取那种钞票呢?**当然是各种方案中,cost值最低的那一个**
42+
43+
  - 取11:$cost =f(4)+1=4+1=5$
44+
  - 取5:$cost =f(10)+1=2+1=3​$
45+
  - 取1:$cost =f(14)+1=4+1=5$
46+
47+
显而易见,cost值最低的是取5的方案。**我们通过上面三个式子,做出了正确的决策**
48+
49+
这给了我们一个**至关重要**的启示——$f(n)$ 只与$f(n-1),f(n-5),f(n-11)$ 相关;更确切地说:
50+
$$
51+
f(n)=min\{f(n-1),f(n-5),f(n-11)\}+1
52+
$$
53+
54+
这个式子是非常激动人心的。我们要求出$f(n)$,只需要求出几个更小的f值;既然如此,我们从小到大把所有的f(i)求出来不就好了?注意一下边界情况即可。
55+
56+
以n=15为例,说明过程:
57+
58+
* n=0,自然f(0) =0;
59+
60+
* n=1,f(1)=f(0)+1=1
61+
62+
* n=2,f(2)=f(1)+1=2
63+
64+
* n=3,f(3)=f(2)+1=2+1=3
65+
66+
* n=4,f(4)=f(3)+1=3+1=4
67+
68+
* n=5,f(5)有2种情况,
69+
70+
* f(5)=f(4)+1=4+1=5,选5张1元的;
71+
* f(5)=f(0)+1=0+1=1,选一张5元的
72+
* 很明显,应当选择f(5)=f(0)+1=1,选一张5元的方案
73+
74+
* n=6,f(6)也有两种方案,
75+
76+
* f(6)=f(5)+1=2,选一张1元和一张5元的,5元的先选
77+
* f(6)=f(1)+1=2,选一张1元和一张5元的,1元的先选
78+
79+
* n=7,f(7)=f(6)+1=2+1=3(选两张1元和一张5元的),f(7)=f(2)+1=3(选2张1元的和一张5元的)
80+
81+
* n=8,f(8)=f(7)+1=3+1=4(选三张1元和一张5元的)f(8)=f(3)+1=4(选三张1元的和一张5元的)
82+
83+
* n=9,f(9)=f(8)+1=4+1=5(选四张1元和一张5元的),f(9)=f(4)+1=5(选4张一元的和一张5元的)
84+
85+
* n=10,2种情况:
86+
87+
* f(10)=f(9)+1=4+1=5(选五张1元和一张5元的)
88+
* f(10)=f(5)+1=1+1=2(选两张5元的)
89+
* * 最终,f(10)=2
90+
91+
* n=11,3种情况:
92+
93+
* f(11)=f(10)+1=2+1=3(选两张5元和一张1元的)
94+
* f(11)=f(6)+1=2+1=3(选两张5元的和一张1元的)
95+
* f(11)=f(0)+1=1(选1张11元的)
96+
* 最终,f(11)=1
97+
98+
99+
* n=12,3种情况:
100+
101+
* f(12)=f(11)+1=1+1=2(选一张11元和一张1元的)
102+
* f(12)=f(7)+1=3+1=4(选两张5元的和2张1元的)
103+
* f(12)=f(11)+1=1+1=2(选一张11元和一张1元的)
104+
* 最终,f(12)=2
105+
106+
* n=13,3种情况:
107+
108+
* f(13)=f(12)+1=2+1=3(选一张11元和两张1元的)
109+
* f(13)=f(8)+1=4+1=5(选两张5元的和3张1元的)
110+
* f(13)=f(3)+1=3+1=4(选一张11元和三张1元的)
111+
* 最终,f(13)=3
112+
113+
* n=14,3种情况:
114+
115+
* f(14)=f(13)+1=3+1=4(选一张11元和三张1元的)
116+
* f(14)=f(9)+1=4+1=5(选两张5元的和四张1元的)
117+
* f(14)=f(3)+1=3+1=4(选一张11元和三张1元的)
118+
* 最终,f(14)=4
119+
120+
* n=15,3种情况:
121+
122+
* f(15)=f(14)+1=4+1=5(选一张11元和四张1元的)
123+
* f(15)=f(10)+1=2+1=3(选三张5元的)
124+
* f(15)=f(4)+1=4+1=5(选一张11元和四张1元的)
125+
* 最终,f(15)=3
126+
127+
我们以$O(n)$ 的复杂度解决了这个问题。现在回过头来,我们看看它的原理:
128+
129+
  - !$f(n)$ 只与$f(n-1),f(n-5),f(n-11)$的值相关。
130+
  - 我们只关心$f(w)$ 的****,不关心是怎么凑出w的。
131+
132+
  这两个事实,保证了我们做法的正确性。它比起贪心策略,会分别算出取1、5、11的代价,从而做出一个正确决策,这样就避免掉了“鼠目寸光”!
133+
134+
  它与暴力的区别在哪里?我们的暴力枚举了“使用的硬币”,然而这属于冗余信息。我们要的是答案,根本不关心这个答案是怎么凑出来的。譬如,要求出f(15),只需要知道f(14),f(10),f(4)的值。**其他信息并不需要。**我们舍弃了冗余信息。我们只记录了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——f(n).
135+
136+
  我们能这样干,取决于问题的性质:求出f(n),只需要知道几个更小的f(c)。**我们将求解f(c)称作求解f(n)的“子问题”。**
137+
138+
  **这就是DP**(动态规划,dynamic programming).
139+
140+
  **将一个问题拆成几个子问题,分别求解这些子问题,即可推断出大问题的解**
141+
142+
> 思考题:请稍微修改代码,输出我们凑出w的**方案**
143+
144+
#### 2. 几个简单的概念
145+
146+
【无后效性】
147+
148+
一旦f(n)确定,“我们如何凑出f(n)”就再也用不着了。
149+
150+
要求出f(15),只需要知道f(14),f(10),f(4)的值,而f(14),f(10),f(4)是如何算出来的,对之后的问题没有影响。
151+
152+
**“未来与过去无关”,**这就是**无后效性**
153+
154+
(严格定义:如果给定某一阶段的状态,则在这一阶段以后过程的发展不受这阶段以前各段状态的影响。)
155+
156+
157+
158+
【最优子结构】
159+
160+
回顾我们对f(n)的定义:我们记“凑出n所需的**最少**钞票数量”为f(n).
161+
162+
f(n)的定义就已经蕴含了“最优”。利用w=14,10,4的**最优**解,我们即可算出w=15的**最优**解。
163+
164+
大问题的**最优解**可以由小问题的**最优解**推出,这个性质叫做“最优子结构性质”。
165+
166+
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后,我们如何判断一个问题能否使用DP解决呢?
167+
168+
169+
170+
**能将大问题拆成几个小问题,且满足无后效性、最优子结构性质。**
171+
172+
#### **3. DP的典型应用:DAG最短路**
173+
174+
  问题很简单:给定一个城市的地图,所有的道路都是单行道,而且不会构成环。每条道路都有过路费,问您从S点到T点花费的最少费用。
175+
176+
![img](https://pic1.zhimg.com/50/v2-38e9a487997d2eea979097fbc9e9e674_hd.jpg)
177+
178+
179+
180+
一张地图。边上的数字表示过路费。
181+
182+
这个问题能用DP解决吗?我们先试着记从S到P的最少费用为f(P).
183+
184+
想要到T,要么经过C,要么经过D。从而$f(T)=min\{f(C)+20,f(D)+10\}$![.
185+
186+
好像看起来可以DP。现在我们检验刚刚那两个性质:
187+
  - 无后效性:对于点P,一旦f(P)确定,以后就只关心f(P)的值,不关心怎么去的。
188+
  - 最优子结构:对于P,我们当然只关心到P的最小费用,即f(P)。如果我们从S走到T是$S\to P\to Q \to T$ ,那肯定S走到Q的最优路径是$S \to P \to Q$ ) 。对一条最优的路径而言,从S走到**沿途上所有的点(子问题)**的最优路径,都是这条大路的一部分。这个问题的最优子结构性质是显然的。
189+
190+
  既然这两个性质都满足,那么本题可以DP。式子明显为:
191+
$$
192+
f(P)=min\{f(R)+w_{R\to P}\}
193+
$$
194+
195+
196+
  其中R为有路通到P的所有的点,$w_{R\to P}$ 为R到P的过路费。
197+
198+
手动分析过程如下:
199+
200+
* f(S)=0
201+
202+
* f(A)=f(S)+10=10;
203+
* f(B)=f(S)+20=20;
204+
* f(C)=f(A)+30=10+30=40;
205+
* f(D)=min(f(A)+10,f(C)+5,f(B)+20)=min(20,45,40)=20,
206+
* f(T)=min(f(C)+20,f(D)+10)=min(60,30)=30
207+
208+
209+
210+
#### 4. 对DP原理的一点讨论
211+
212+
【DP的核心思想】
213+
214+
  DP为什么会快?
215+
  无论是DP还是暴力,我们的算法都是在**可能解空间**内,寻找**最优解**
216+
217+
  来看钞票问题。暴力做法是枚举所有的可能解,这是最大的可能解空间。
218+
  DP是枚举**有希望成为答案的解**。这个空间比暴力的小得多。
219+
220+
  也就是说:DP自带剪枝。
221+
222+
  DP舍弃了一大堆不可能成为最优解的答案。譬如:
223+
  15 = 5+5+5 被考虑了。
224+
  15 = 5+5+1+1+1+1+1 从来没有考虑过,因为这不可能成为最优解。
225+
226+
  从而我们可以得到DP的核心思想:**尽量缩小可能解空间。**
227+
228+
  在暴力算法中,可能解空间往往是指数级的大小;如果我们采用DP,那么有可能把解空间的大小降到多项式级。
229+
230+
  一般来说,解空间越小,寻找解就越快。这样就完成了优化。
231+
232+
233+
234+
【DP的操作过程】
235+
236+
  一言以蔽之:**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。**
237+
238+
  将一个大问题转化成几个小问题;
239+
  求解小问题;
240+
  推出大问题的解。
241+
242+
【如何设计DP算法】
243+
244+
  下面介绍比较通用的设计DP算法的步骤。
245+
246+
  首先,把我们面对的**局面**表示为x。这一步称为**设计状态**
247+
  对于状态x,记我们要求出的答案(e.g. 最小费用)为f(x).我们的目标是求出f(T).
248+
**找出f(x)与哪些局面有关(记为p)**,写出一个式子(称为**状态转移方程**),通过f(p)来推出f(x).
249+
250+
【DP三连】
251+
252+
  设计DP算法,往往可以遵循DP三连:
253+
254+
  我是谁? ——设计状态,表示局面
255+
  我从哪里来?
256+
  我要到哪里去? ——设计转移
257+
258+
  设计状态是DP的基础。接下来的设计转移,有两种方式:一种是考虑我从哪里来(本文之前提到的两个例子,都是在考虑“我从哪里来”);另一种是考虑我到哪里去,这常见于求出f(x)之后,**更新能从x走到的一些解**。这种DP也是不少的,我们以后会遇到。
259+
260+
  总而言之,“我从哪里来”和“我要到哪里去”只需要考虑清楚其中一个,就能设计出状态转移方程,从而写代码求解问题。前者又称pull型的转移,后者又称push型的转移。(这两个词是
261+
262+
263+
妹妹告诉我的,不知道源出处在哪)
264+
265+
266+
267+
> 思考题:如何把钞票问题的代码改写成“我到哪里去”的形式?
268+
> 提示:求出f(x)之后,更新f(x+1),f(x+5),f(x+11).
269+
270+
271+
272+
#### 5. 例题:最长上升子序列
273+
274+
  扯了这么多形而上的内容,还是做一道例题吧。
275+
276+
  最长上升子序列(LIS)问题:给定长度为n的序列a,从a中抽取出一个子序列,这个子序列需要单调递增。问最长的上升子序列(LIS)的长度。
277+
  e.g. 1,5,3,4,6,9,7,8的LIS为1,3,4,6,7,8,长度为6。
278+
279+
  如何设计状态(我是谁)?
280+
281+
  我们记$f(x)$为以$a_x$ 结尾的LIS长度,那么答案就是$max\{f(x)\}$
282+
283+
  状态x从哪里推过来(我从哪里来)?
284+
285+
  考虑比x小的每一个p:如果$a_x>a_p$ ,那么f(x)可以取f(p)+1.
286+
  解释:我们把$a_x$ 接在$a_p$ 的后面,肯定能构造一个以$a_x$ 结尾的上升子序列,长度比以$a_p$ 结尾的LIS大1.那么,我们可以写出状态转移方程了:
287+
$$
288+
f(x)=\mathop{max}_{p<x,a_p<a_x}\{f(p)\}+1
289+
$$
290+
291+
292+
​ 至此解决问题。两层for循环,复杂度$O(n^2)$
293+
294+
手动推导过程如下:
295+
296+
* a=1时,因为a最小,所以f(1)=1
297+
* a=5时,f(5)=f(1)+1=2
298+
* a=3时,因为比5小,所以只能f(3)=f(1)+1=2
299+
* a=4时,因为比5小,比3大,所以f(4)=max(f(1)+1,f(3)+1)=max(2,3)=3
300+
* a=6时,因为目前是最大的,所以f(6)=max(f(1)+1,f(5)+1,f(3)+1,f(4)+1)=max(2,3,3,4)=4
301+
* a=9时,因为是目前最大的,所以f(9)=max(f(1)+1,f(5)+1,f(3)+1,f(4)+1,f(6)+1)=max(2,3,3,4,5)=5
302+
* a=7时,因为仅比9小,所以f(7)=max(f(1)+1,f(5)+1,f(3)+1,f(4)+1,f(6)+1)=max(2,3,3,4,5)=5
303+
* a=8时,因为仅比9小,所以f(8)=max(f(1)+1,f(5)+1,f(3)+1,f(4)+1,f(6)+1,f(7)+1)=max(2,3,3,4,5,6)=6
304+
305+
所以,最长上升字串元素个数是6,对应的字串是1,3,4,6,7,8
306+
307+
下面,针对列出的2个实例,给出java版的解决方案
Lines changed: 63 additions & 0 deletions
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
@@ -0,0 +1,63 @@
1+
#### 牛客网-华为机试练习题 01 字符换最后一个单词的长度
2+
3+
##### 题目描述
4+
5+
计算字符串最后一个单词的长度,单词以空格隔开。
6+
7+
##### 输入描述:
8+
9+
```
10+
一行字符串,非空,长度小于5000。
11+
```
12+
13+
##### 输出描述:
14+
15+
```
16+
整数N,最后一个单词的长度。
17+
```
18+
19+
示例1
20+
21+
输入
22+
23+
```
24+
hello world
25+
```
26+
27+
输出
28+
29+
```
30+
5
31+
```
32+
#### 思路:
33+
34+
字符串切片就好
35+
36+
起始位置是最后一个空格的索引,终止位置是切片前字符串的长度
37+
38+
#### 解决代码
39+
40+
```
41+
import java.util.Scanner;
42+
public class Main {
43+
44+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45+
Scanner input = new Scanner(System.in);
46+
String s="";
47+
while(input.hasNextLine()){
48+
s=input.nextLine();
49+
System.out.println(s.length()-1-s.lastIndexOf(" "));
50+
}
51+
}
52+
}
53+
```
54+
55+
#### 总结
56+
57+
* 如果需要接受输入,就引用java.util.Scanner,然后实例化,Scanner input = new Scanner(System.in);
58+
* 判断是否输入完,input.hasNextLine()
59+
* 获取每一行输入,s=input.nextLine();
60+
* 获取字符串中某个元素的最后一次出现的位置,lastIndexOf()
61+
62+
63+

0 commit comments

Comments
 (0)